铭刻
志存高远勤为径,心向光明梦作帆。这是对樊志勤最真实的写照。
他19岁拿起焊枪,参与过航天发射塔架、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秦山核电站、国家大剧院旋转舞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舞台、航天“登月”装备部件等60余套大型装备的生产制造,这也成为他一生最闪亮的勋章,实现了一个技术工人产业报国的梦想;他是一线产业工人的榜样,从技校毕业的普通焊工到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再到全国劳模,用炽热焊枪熔铸民族工业脊梁,为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翻开樊志勤的履历,简单得像一条直线,太重技校毕业,太重焊接分厂上班,焊工。简单得连一点曲折也没有。之后,不论是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国际焊接技师,还是国际焊接工程师,他始终是一线焊工,不断推动着焊接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这个简单的焊工只有一个朴素目标:做让人尊重的工人,用技能报效祖国。这一承诺,他坚守了数十年。他用焊枪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
专心致志 勤能补拙 太重焊工初出茅庐
“上学时,樊志勤就像邻家大男孩,不算出众,但认真勤奋。”太重集团矿山设备分公司生产保障工部贾智君与他相识近30年,评价始终如一,“他坚守初心、钻研技术,把勤奋刻苦坚持了数十年。”
“在学校,我们用自制焊枪、下蹲姿态夹毛笔蘸墨汁,在报纸上画出锯齿形、月牙形等运条轨迹,通过观察掌握摆幅间距和手的稳定性,模拟实际焊接运条动作。”樊志勤回忆道。
19岁,樊志勤被分配到太重焊接分厂。他料到焊工很苦,却没料到如此艰难。焊接练习从车间那堆比人还高的废钢板开始。刚握焊枪时沉如灌铅,他站在钢板前,手臂举得发酸,不到半小时就抖得像筛糠。焊条电弧焊从引弧开始到结束不能有太大温差,一旦开始就不能中途停下,否则会增加焊缝接头,影响质量。焊枪两三公斤重,加上拖拽的电缆,总量5公斤多。起初,他坚持五六分钟就撑不住,如今两三个小时也不在话下。
没有焊工身上不带伤的。樊志勤的秋衣秋裤穿全年,不是怕冷,是怕烫。熔池铁水温度超1000摄氏度,即便穿着防护服,飞溅的铁水仍能瞬间穿透衣服灼伤皮肤、烫起水泡。三伏天更难熬,工作服转眼就被汗水浸透,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盐霜在布料上结出地图似的印子,汗碱像层硬壳。
“老师说,学焊工必须勤加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没有一点捷径。”樊志勤说道。为保持操作稳定性,樊志勤在家练“蹲”功,下蹲后双腿不动,拿盛满水的杯子模仿焊枪动作匀速移动,不让水洒出,以此练习手感。凭借执着与苦练,樊志勤终于练成一手“绝活”---焊枪在手中平稳移动,不差毫厘;无论焊件薄如蝉翼还是厚重坚实,不论材料特殊还是角度新奇,焊缝都像鱼鳞般均匀平直,摸上去如手镯般圆润光滑、浑然天成。
樊志勤掌握了各种结构形式、多种空间位置条件下的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气体保护焊、埋弧焊及有色金属焊接技术诀窍,练就了左右手同样灵活焊接的本领,还能利用镜子反射焊接。进厂第二年,他焊接的产品一次合格率达99%以上,焊缝外观、探伤以及高度差、宽度差、咬边、正面和背面成型都几近完美。
矢志不渝 业精于勤 技能大赛崭露头角
樊志勤进厂1年后,太重要生产一批质量要求苛刻的出口产品,焊缝高低误差不能超1毫米,表面不能有任何可见气孔和夹渣。经过层层选拔,樊志勤成为承担该批产品焊接任务中最年轻的主力焊工,产品一次合格率达99%。
2000年,进厂两年的他因为技术出众,经企业选拔参加山西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次参加技能大赛,我毫无经验,而且比赛试件是气体保护焊仰焊,这种焊接位置与平时完全不同,我没有接触过。”回想起来,樊志勤仍难掩紧张。此时,师傅王国忠提出可以下班后教他气体保护焊仰焊的简单操作要领和手法。樊志勤如获至宝,下班后就去找师傅学习。一周后,他如愿进入公司集训队。
“那段时间是我技能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白天练操作,晚上学理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樊志勤回忆道。但那次比赛成绩并不理想,这更激发了他钻研技术的动力。
2006年,太原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如期到来。“看到通知那晚我彻夜未眠,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有了提升技能的机会,忧的是比赛项目从单一焊接方法改为多种焊接方法,都须从头学习,想取得好成绩太难。”樊志勤回忆道。
当时恰逢国家重点工程“057”施工高峰,还有几十项工艺试验待完成,训练时间全靠“挤”。他搜集各类大赛相关图书,白天干活,晚上看书。为加深记忆,他把书中习题全部抄写后反复练习,直到全部掌握。训练时设备有限,他每天早上5时骑自行车到现场打磨试件后,再回去吃早饭,晚饭后又独自来到训练场训练到晚上11时多。
当年,师傅许跃华已是省里小有名气的焊接大师,曾获全国技能大赛焊工第六名。为让樊志勤尽快熟悉先进焊接技术,师傅对他要求极严,每天练习10余个小时,一次做不好就反复练习,力求完美。比赛当天,一名裁判看到樊志勤胳膊上大大小小的伤疤,感慨道:“小伙子,下功夫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他获得太原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第一名,代表太原市参加山西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个人第三名、团体第一名,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三晋技术能手”称号。2007年,樊志勤晋升为高级技师,获得国际焊接技师的证书,成为太重集团当时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有志竟成 勤学苦练 攻克多项技术难关
焊工工作常在狭小空间用焊接面罩遮挡住面部作业。有人开玩笑说他们是“不露脸”的人。但樊志勤用创新创造攻克多项技术难关,为民族工业争得了“脸面”。
太重一款主导产品的原生产工艺材料浪费严重、成本高,影响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尽快拿出解决方案迫在眉睫。“我们想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人家一听来自中国,不仅不让学,连看都不让看。我们工作室主动承担起这一难题。”樊志勤说,大家憋着一股劲,“我们中国人哪里比不上外国人?”
该产品合金厚度非常薄,对工艺知识和操作技术要求非常高,角度、速度、温度等必须保持恒定才能得出可靠的数据。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彻夜不眠,无数次被弧光照射得眼睛落泪、脸上蜕皮……最终,他们提出新的连接工艺法,彻底改变原离心浇铸的生产工艺,攻克低熔点合金新型连接的关键核心技术。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本降低56%,每年节约成本1300余万元,累计节约合金成本1.5亿元。该产品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远销国外,成为全球最大的油膜轴承生产企业和行业名牌产品。此项技术成果入选了2022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成果展。
樊志勤研制的不锈钢复合板“新型”操作工艺法,实现了焊缝质量一级合格率98%,焊接速度由原来的0.6米/分钟提高到了2米/分钟,该工艺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改进的调整中部槽封底焊位置的操作法解决了K型接头因间隙过大造成根部焊缝出现焊瘤和焊漏的现象,产品质量提高了30%,每年可节约成本246万元。
大型重型装备的关键零部件直接影响其安全运行和服役寿命。樊志勤攻关的“关键零部件焊接修复工艺”攻克了异质材料焊接性差的系列难题,提高了修复部位的耐磨性、耐蚀性、耐热性和抗疲劳性能,延长大型装备的使用寿命两倍以上。该工艺在两年时间修复产品80余套,挽回经济损失860余万元。
轻轨客车用低地板轴桥是世界最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用车辆部件,焊缝质量和形位尺寸要求极高。樊志勤攻关的“轻轨客车用低地板轴桥焊接工艺”实现了产品高效、稳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60%,操作人员减少50%,焊接作业时间缩短50%,为推进我国先进轨道交通设备高质量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樊志勤还攻克了世界最大350MN多向复合挤压机立柱出砂孔封焊等难题,直接挽回经济损失4500余万元,项目获2024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国家海洋高端油气装备的成功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他的焊枪下,高铁轮对压机、核电站环吊、世界最大矿用挖掘机和铸造起重机等重大设备、产品的1100多项“疑难杂症”得以解决,创造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1亿元。
壮志凌云 勤以立身 实现技术报国梦想
樊志勤的从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是那年修火箭发射塔架。“太重是航天发射塔架重要生产制造基地,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全部都是由太重制造的921塔架托起,因此太重的921塔架也被称为‘功勋塔架’。”樊志勤自豪地说。
2011年,某基地921发射塔为下一次发射作准备时发现问题,紧急致电太重。樊志勤临危受命,和一名设计师连夜赶往基地。他爬到70多米高的塔架上仔细检查,发现只有把翻板的十几个铰链焊接成同轴同心才能解决问题。这件事的操作难度极大,现场作业至少需要五六天。那几天,樊志勤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且需蹲下保持一个姿势。“记得戈壁滩最低气温接近0℃,塔架风速六七级,但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3天后当我走下塔架,心里无比轻松,无比荣耀。”当年情景,他仍历历在目。
“发射那天,我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飞船升空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能够在关键时刻为祖国重大事业保驾护航,这正是‘大国工匠’四个字背后的意义。”樊志勤激动地说。
国家重大工程三峡水电站1200t起重机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起重机,对焊接质量、装配尺寸等要求极高。樊志勤结合以往经验,提出“精准预制变形尺寸,合理安排装焊顺序,实时对变形量进行测控”的工艺措施,确保了产品质量。该产品的成功研制,使我国在超大型桥式起重机领域领跑国际先进制造水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乌东德/白鹤滩项目的1300t世界最大桥机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生产经验。
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6000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的焊接生产中,樊志勤分析工艺试验数据,提出部件局部预热、焊接过渡层等十几种操作技术配合的生产工艺,使产品一次性焊接成功,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设备生产的高临界无缝钢管打破了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打压,为民族制造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樊志勤而言,每完成一次任务,都是技术攻关与理论提升。他发表的《薄壁圆形筒体校正工装设计改造》《超厚壁缸体对接焊工艺》等多项创新工艺操作法在国家、省、市和公司获奖40余次,还总结撰写了多篇焊接修复案例课程,并在国家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两篇获国家级期刊比赛一、二等奖,1篇成为轧钢设备标准的修复示范案例。
志存高远 勤耕不辍 甘为人梯匠心传承
时间倒退到2019年。魏杰加入樊志勤创新工作室,成为他的徒弟。
樊志勤徒弟众多,魏杰的经历与他最相似。“我也是一名技校生,樊师傅告诉我,技术工人只要肯钻研技能,不在于学历高低,一样令人尊敬!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成为我职业道路上的精神支柱。”魏杰说道。
魏杰好学又肯钻研,樊志勤也几乎是他24小时在线的老师。“最难的是焊全位置管对接,用到‘平、横、立、仰’4种焊法,既考稳定性又考灵活性。我总学不会,师傅就蹲在身边一点一点教。”魏杰回忆。如今,魏杰已是太重集团工程起重机有限公司的生产骨干、山西省高级技师,斩获1个省级技能大赛冠军、1个国家级比赛亚军,荣获“三晋技术能手”、山西省青年技术能手等称号。
“焊工是能把心情写在工作中的人。”樊志勤的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徒弟王新杰焊接基础好,但心态不稳。针对王新杰的问题,樊志勤专门找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活让他干,开工前让王新杰快跑三圈,练习心跳加速时的焊接。作业前让他写下步骤,再严格按步骤操作。“一开始我不明白,后来参赛时我才懂,按习惯在心里一步步操作,紧张感缓解了,思路也清晰了。”王新杰受益匪浅。
近年来,樊志勤的徒弟又多了一些“特殊成员”——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虽自带焊接基因,但面对需要丰富经验加持的高难度焊接,仍需师傅“手把手”地教。“我们要把积累多年的人工焊接技术经验变为机器人能听懂的程序语言,让机器人的焊接技术更全面、精准。”樊志勤说。
传承,是师傅甘为人梯的奉献,是徒弟努力上进的注解。
2013年,作为知名高技能领军人才,樊志勤与省内外40余名技术技能人员和生产骨干创建了“樊志勤职工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工作室开展技术交流上百次,解决生产难题数千项,完成科研技术攻关300余项、成果转化130项、制订国家及企业标准39项、国家授权专利26项,工作室获得“国家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荣誉,成为装备制造业首屈一指的技术攻关先锋队。
近年来,樊志勤先后培养32名高级技师、51名技师。经他的指导培养,韩志宏、杜奇锋、魏杰等职工40多次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樊志勤为公司和兄弟单位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先后培训焊工6000余人次。他还把焊接操作经验汇总,合著编印了《焊工300问》《花开满园职工技能培训教材》等技能培训图书,为焊工培训提供了优秀教材。
回望来时路,樊志勤靠着勤奋、努力,书写了一名普通产业工人岗位报国的感人故事,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2024年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当选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202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全国劳模是劳动者的最高荣誉,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愿望。”樊志勤的经历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志向远大,勤勉敬业。他用手中的千度焊枪铸就匠心,书写了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无悔人生。
思考
樊志勤的故事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精神的生动注脚。作为焊工,他以焊枪为笔、焊条为墨、钢板为纸,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出“技能报国”的动人篇章,让每一道焊缝都成为报效国家的印记。
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从“跟跑”向“领跑”突破,无论是高端装备研发、关键技术攻关,还是传统产业升级,都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樊志勤们”所展现的正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工匠密码”---以精益求精筑牢质量根基,以刻苦钻研突破技术壁垒,以技能报国支撑民族复兴。
在这个靠实干托举梦想的时代,樊志勤的精神不仅是对个体的激励,更是对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召唤:唯有以匠心守初心,以技能报祖国,才能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描绘出属于劳动者的绚丽色彩。
(山西工人报记者贺芳芳)
忠琦配资-忠琦配资官网-正规股票配资平台-香港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