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联合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试图攻打郑国,双方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由郑庄公亲自指挥的郑军大败联军,史称“繻葛之战”。在这场战斗中,郑国大将祝聃在郑庄公的默许或指示下,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差点取了周桓王的性命。史记中记载“祝聃射中王臂”,但从祝聃射箭的目标来看,他显然瞄准了周桓王,而不是单纯地想让他受点教训。战场上,箭术高明的将领都知道,战斗中没有必然的准确性,箭射过去能打中哪个部位,完全取决于运气。因此,祝聃极有可能是直接瞄准了周桓王,试图一箭解决掉这位敌国的国君,结果却意外射中了他的肩膀。
从家族关系来看,郑庄公和周桓王其实是亲戚。周宣王时,周桓王的父亲姬友(郑桓公)被封在郑地。周桓王是周宣王的曾孙,郑庄公则是郑桓公的孙子。所以,郑庄公与周桓王无论在血缘上还是地位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郑庄公不仅是郑国的君主,还是周天子的臣子。两者既是亲戚,又是上下关系。那为什么郑庄公敢于冒犯周桓王,甚至亲自策划箭杀周桓王呢?我们从战国竹简中的史料可以窥见这一背后更复杂的政治背景。
展开剩余79%首先,周天子的权力早已大幅衰弱。任何一个王朝的衰落往往是缓慢且渐进的,西周亦是如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了西周,经过170多年的繁盛后,周朝逐渐走向衰落。周懿王时期,西周就已经开始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尤其在周懿王统治下,狄戎南下侵略,迫使周懿王第一次迁都。到周夷王时期,王室的权力进一步削弱。《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这意味着周天子已经不再具备统一天下的强大实力。
进入周幽王时期,周天子的权力几乎等同于一个大诸侯,他不再是唯一的天下共主。周幽王为了破坏嫡长子继承制,试图将王位传给庶子姬伯服,这一决定引发了王室的内乱。太子姬宜臼被迫逃亡到申国,并自称“天王”。在此后的冲突中,申侯勾结犬戎反攻周幽王,最终攻破了镐京城,周幽王、褒姒和姬伯服被杀。这一系列事件并非如司马迁所说的“烽火戏诸侯”,而是由周幽王内部权力斗争引发的悲剧。
在周幽王死后,周王室分裂成了“二王并立”的局面。部分大臣支持幽王的弟弟姬余臣,称其为“周携王”,另一些则支持姬宜臼,称他为“周平王”。这时,周天子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权威。周平王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不惜贿赂晋国、秦国、郑国等诸侯,交换大量的王室土地换取他们的支持,这一行为进一步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使得周天子几乎沦为依赖大诸侯的“傀儡”。
其次,在西周后期,诸侯国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很多诸侯已经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即便是周夷王时期,《史记·楚世家》便提到“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这表明诸侯对周天子的号令已经开始不理会,甚至不愿意朝见周天子。到了周幽王时期,周天子号召的攻击姬宜臼的战争几乎没有大诸侯响应。当犬戎入侵时,周天子也没有得到诸侯的帮助。甚至在周幽王死后,周携王和周平王都无法有效调动诸侯的力量,王室的衰弱成为大势所趋。
到了“二王并立”的时期,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关系已经变得更加松散,甚至到了郑庄公射杀周桓王的时刻,周天子的号令已经不再具备任何实际权威。
第三,周天子自身也在不断自毁长城,削弱了自己的威望和权威。周夷王时期,周天子开始减少了传统的礼仪,公然放弃了接见诸侯的职责,失去了以礼治国的基础。周幽王时期,由于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进一步削弱了王室的凝聚力和威严。尤其在周平王时期,周天子为获得诸侯的支持,不惜将大量土地出让给各大诸侯,极大地损害了周天子的权威。
因此,当周桓王继位后,他为了恢复权威,开始采取一系列违背传统礼制的举措。例如,在晋国曲沃代翼事件中,周桓王公开支持了曲沃的庄伯,而后又支持翼城的大宗,反复更改立场。这样的做法无疑让诸侯们看到了周桓王的软弱和无力,进一步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当周桓王试图削弱郑庄公的权力时,郑庄公并没有如以往那样遵从天子号令。周桓王在一次想要撤换郑庄公职务时,郑庄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周桓王的命令,并通过施加压力迫使周桓王交换质子。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繻葛之战”的爆发。在这场战斗中,周桓王指挥的联军惨败,周桓王差点被郑庄公射杀。由此可见,郑庄公敢于箭杀周桓王,根本原因就在于周天子的实力已经大幅衰减,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而郑国则相对强大,具备了挑战周天子的条件。
最后,周桓王的无能和不尊重传统使得周天子越来越难以获得诸侯的支持。各诸侯国开始互相争霸,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齐桓公以“尊王”的名义,打击那些不听从号令的诸侯,试图恢复周天子的权威。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春秋时期的战国格局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些历史背景,不仅揭示了郑庄公箭杀周桓王的根本原因,也为我们理解周天子衰落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发布于:天津市忠琦配资-忠琦配资官网-正规股票配资平台-香港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